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37章 :有钱就是任性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北极圈,向南延伸到了大洋洲,那里有中华民国从日本手上抢过来的几个岛屿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个国家太大了。

    地方习俗也各有不同,甚至就是相隔上百公里外的不同城市,都有不同的风俗、方言,这和中国古代社会人员流动不频繁有关系。古代的中国,人员流动主要也就是文人和商人。文人会到异地授课教学,也会到异地就任官员,商人则是异地贩运之类的。而普通老百姓,也许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生活的地区。所以各地的风俗都有所不同,甚至方言都不同。

    商人对文化的影响不是很大,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文人。

    文人的影响非常明显,不管方言和风俗如何,都带着共同的汉文化。文字是相同的,官话是相同的,节日也是相同的,衣冠也是相同的。

    汉民族能够如此庞大,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包容。

    不管是什么血统,只要肯接受汉文化,就是天朝子民,一视同仁。但是古代的教化因为条件原因,不可能太彻底。

    如今的中华民国,国土如此庞大,民族情况如此复杂。最重要的,还是建立一个彻底统一价值观,以及让各地的民众变得更加相同。

    老一代是不好改变的,但是新一代却是可以改变,可以通过教育进行改变。

    因此中华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,绝对是世界首位,每年中央基本上都要投入25%的财政收入,甚至更高的财政收入到教育上。

    教育方面也抓得极为严格,最为严格的还是师资培养。

    标准的汉语,严格的素质教育。

    当一个国家的新一代,大部分都能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,那么地域歧视等问题自然也就会消失不见。同时经过统一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新一代,身上具备的共性将更多,会使得这个民族更加团结、友爱。

    中华民国的教育体系,实际上就是以品德教育,对于那些学习并不出众的学生,教会他们做人的准则,并尽量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,培养他们其他领域的天赋。然后选出一批在学习上有天赋学生,将他们培养成为知识型人才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,这个社会,并非是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在迈入社会有能够成功。中华民国的教育体系,力求在确保品德教育的前提下‘人尽其用,物尽其才’。

    这种教育体系之下,民族素质自然也就提升上去了。

    当一个人的素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,定然也是反对战争和暴力的。当时这个世界的异族,依旧奉行弱肉强食的法则。

    因此在教育体系中,中华民国加入了‘化外蛮夷’的概念,并且引用各个被异族攻入的教训,普及不能和化外蛮夷讲仁义道德的观念。

    不可否认,白人世界也有好人,但是他们的主流观念就是弱肉强食,个体并不能取代他们的主流。

    说白了,就是在教育中告诉学生,不用把那些化外蛮夷当人看。为了中华民国的千秋万代,该对化外蛮夷心狠手辣的时候就该心狠手辣。

    同时教育体系中,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彻底的阐述。提出,如果化外蛮夷愿意接受教化,出于基本的人道主义,则需要给他们机会。

    可以预见的是,这一代人成长起来之后,中华民国将大幅度的消除地域差异。并且,拥有明确的对外态度。

    只要中华民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,取得世界霸权,就会诞生一个完全不同于白种人至上的霸权主义。

    毕竟人们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肤色,随意白种人至上的霸权主义充满压迫性。而中华民国提出的则是文化霸权主义,其他国家却是可以改变文化,可以改变观念。

    教化到最后,甚至可以统一全球。

    后世有人说,能够统一世界的只有两个民族,一个是犹太人,一个是中国人。犹太人很精明,什么东西都计划得好好的。而中国人则是什么都以和为贵。

    中华文化这种包容性,确实具备统一世界的能力,需要的则是相应的武力。只要有相应的武力,中华文明统一世界确实非常容易。

    此时距离战争的爆发也没有几年了,就算是欧洲不乱,中华民国也要先发制人了。

    毕竟,每年超过1。2万亿的劳动力价值,被投入到各种建设当中,中华民国的战争准备不需要几年就可以完成了。

    不过这规模太庞大了,军事建设根本就消化不了,公共设施建设加上科研活动都无法消化掉这么多的建设力量。

    中华民国这个阶段,甚至是阔绰到,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山河治理和环境美化方面。

    黄土高原的治理尤为庞大,到了1936年,中央拨款了500亿元投入到了黄土高原的治理上。

    仅仅投入到黄土高原的治理费用,就相当于是美国经济总量的27%。

    同时这一年收到的捐款数额,超过了100亿元,国民对于治理黄土高原还是很支持的。

    这也充分的体现了什么叫做‘有钱就是任性’,中华民国现在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尽管不多,但是庞大的劳动力规模放在那里,世界第一的人均生产总值放在那里,能够动用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庞大了。

    有钱任性的中华民国,投入大笔资金治理山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反正投入战争建设的规模足够大了,再庞大完全没有必要。毕竟地球就这么大,两千万大军和三千万大军,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对黄土高原连年的治理经费的追加,效果也很明显。此时的黄土高原的入黄泥沙已经在大量拦沙大坝的阻拦下大大减少。

    入黄泥沙的总量,已经减少了50%左右,黄河水变得清澈了一些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好兆头,说明治理方案切实可行。

    同时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年年上升,灾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的减少,黄河水量也在明显上升。

    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率恢复得最为明显,自从当初西北政府将黄土高原上的大部分人口都迁移掉之后,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已经没人去破坏了。尽管黄土高原上无法生长什么大树(没有地下水),但是一些低矮植被还是可以生长的。

    而且每一个拦沙大坝,都可以形成一片绿洲。因为拦沙大坝拦截下的泥沙,可以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。

    黄土高原之所以贫瘠,就是因为雨水冲刷掉了这些含有养分的淤泥,年复一年的冲刷,就越来越贫瘠。拦沙大坝,将淤泥拦截下来,加上地势较低,下雨的时候有足够的水份,自然也就可以形成绿洲。

    黄土高原上的人口,也因为大规模的治理而开始上升,这些人口基本上大部分,都是从事治理黄土高原的工作。所需的生活物资,基本上都是外地运输,当地基本上没有农业和牧业。只有养殖业,养殖业也都是圈养,饲料全靠铁路外运。

    同时在黄土高原上,则发展出了一些矿业,不过这些矿业都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。

    全国这一时期,也进入了重点的排污治理。

    全国各城镇,以及工厂、农场、养殖场,都禁止向河流排放污水和倾倒生活垃圾。每个出城镇都在建设污水处理系统,同时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集中处理。处理这些东西,成本是比较高的,不过中华民国这个时候不缺人力物力。

    当然,也有一些生活垃圾,被集中起来,运输到了日本进行处理,日本也相应的发展处了垃圾回收产业。

    中华民国此时的工业污染还算不是很严重,自从将那些高污染产业大量分包给那些经济殖民地发展之后,污染问题已经减轻了很多。

    发展工业是难免有污染的,所以治理起来还是投入较大的成本。

    没有那些高污染产业,加上此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,效果还是很显著的。黄河、长江等大河流禁止排污、倾倒生活垃圾,以及各个支流的治理,让那些大河流的喝水清澈了不少。

    治理技术,也在大力研发之下,有了飞跃的发展,并迅速普及。

    不过毕竟时代原因,很多污染还是不能把控的。例如空气污染,一些城市还是很严重。中华民国北方地区依旧是在用煤炭发电,就连南方也有不少火电站。同时石油的大量使用,汽车的尾气污染等等也还是不可避免的。

    这是时代原因。

    核电站之类的技术,还没有普及。不过中华民国第一座核电站,已经在西域行政区秘密修建了。

    中华民国已经掌握核裂变技术了,理论和操作上都比较成熟了,不过原子弹却没有急着制造,倒是先把核电站搞出来了。

    另外中华民国的国民高产值,实际上是建立在大量使用内燃机的基础上的。内燃机则要消耗石油,为了发展,石油供应价格很便宜,所以不可避免的是,整个国家对石油的惊人消耗。

    石油的消耗,自然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排放,所以空气污染问题一时半会没有得到什么有效的解决。只是将那些废气排放严重的工厂都转移到那些经济殖民地,好歹是缓解了一番。

    不过这个国家的绿化面积,却是不断的上升。

    南方本身就算是生态比较良好的地区,植被覆盖率很高。此时的南方,基本上是适合种树的地方都种植上了树木。

    北方的绿化相比之下难一些,不过此时也是到处都种上了花草树木。并且开始对沙漠、戈壁滩发动反攻,遏制沙漠的扩张。

    城镇绿化,也在持续的进行。各省各城镇,这个时候为了创造就业岗位,在城镇绿化上的投入非常大,基本上就是按照‘花园城市’一般的力度进行绿化。

    当生产力达到了这个水平之后,建设出一个花园一般的国家,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。不过这个时期的建设还不是太彻底,毕竟军事建设还是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的,以及科研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科研规模,经过三年的疯狂扩张。此时已经变得非常的庞大的,仅仅是从事和科研相关的劳动力数量就达到了一千多万人。

    要知道,美国二战期间研发原子弹,只有二十万人参与而已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